在水厂工艺升级、污水深度处理及新型絮凝剂研发等领域,混凝试验的精准性与可重复性直接影响工程化应用效果。ZKS-Ⅱ-10L
混凝试验搅拌器作为新一代智能型实验设备,通过高精度传动控制、多模式程序设计与全流程数据追踪技术,实现了混凝动力学过程的数字化复现,成为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桥梁。

一、核心性能:构建混凝试验的"黄金三角"
1.转速控制精度达±0.5rpm
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与闭环矢量控制算法,在50-1200rpm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。实测数据显示,在300rpm高速搅拌阶段,转速波动率<0.2%,确保胶体脱稳过程的能量输入一致性。某自来水厂应用该设备优化聚合氯化铝投加量时,试验重复性CV值从12%降至3.5%,显著提升工艺参数可信度。
2.六叶推进式桨叶优化设计
桨叶直径80mm,倾角45°,经CFD流场模拟验证,可在10L反应器内形成均匀的柱塞流场。对比传统桨叶,该设计使G值(速度梯度)分布标准差降低42%,特别适用于高浊度水体的快速混合试验。在黄河高泥沙水处理研究中,设备成功复现出生产现场的絮体成长轨迹,为沉淀池改造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
3.温控系统响应速度<30秒
集成半导体制冷片与PT1000温度传感器,实现5-50℃精准控温。在低温低浊水处理试验中,系统可在25秒内将水温从25℃降至10℃,并保持±0.3℃波动,完整记录温度对絮凝剂水解速率的影响规律。
二、智能功能:从实验操作到工艺决策的跃迁
1.多段程序可存储20组试验方案
支持快混(300rpm/120s)-慢混(60rpm/15min)-沉淀(静态30min)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,每段程序可独立设置加速度曲线。研究人员通过复制某水厂实际运行参数,在实验室精准复现了生产中的絮体破碎现象,为设备改造提供了预验证平台。
2.实时数据采集与曲线分析
内置浊度仪与pH电极,以1Hz频率记录关键参数变化。系统自动生成G值-时间曲线、絮体粒径分布热力图等可视化报告,帮助用户快速定位最佳混凝条件。在某新型生物絮凝剂研发中,该功能使试验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。
3.远程监控与云端数据管理
通过Wi-Fi模块实现移动端监控,支持试验数据自动上传至云端数据库。某集团水务中心利用该功能构建了跨区域工艺参数比对平台,累计优化32座水厂的混凝工艺,年节约药剂成本超千万元。
三、应用价值:从实验室创新到工程落地的闭环
在太湖蓝藻应急处理中,ZKS-Ⅱ-10L设备通过模拟不同藻类浓度下的混凝条件,快速筛选出硫酸铝+PAM复合药剂方案,使出水藻毒素去除率从65%提升至92%;在雄安新区地下回用水厂建设中,该设备协助完成纳米铁基絮凝剂的中试放大,沉淀池表面负荷设计值较传统工艺提高40%。据统计,采用该设备进行工艺预验证的项目,其工程化实施成功率提升至91%,调试周期缩短60%。
随着智慧水务对工艺精细化管控的需求升级,ZKS-Ⅱ-10L混凝试验搅拌器正通过集成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,向"智能工艺开发平台"方向演进,持续推动水处理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变革。